close

關原之戰 

 

初次閱讀司馬遼太郎的著作,是這般的雋永,令人驚艷不已,原來讀史也可以如此趣味而毫無負擔。

 

這是一個以日本戰國時代為背景的故事,豐臣秀吉因病溘逝,留下年幼的秀賴,德川家康虎視眈眈,處心積慮奪取天下霸權,身為五奉行之一的石田三成挺身而出,以「義」為名,號召毛利輝元、宇喜多秀家等諸大名組成西軍,欲遏止德川謀佔天下。雖然書名為《關原之戰》,但實際描寫關原戰役的篇幅並不多,但司馬遼太郎將各人物的性格、思考及考量點細膩的描繪,此內心戲堪為書中一絕。

 

我看這一齣史劇,如同閱覽一幅厚黑學般的浮世繪,一個初出茅廬的小毛頭(三成時約四十歲)硬是要與狡猾的老狐狸(家康時約五十六歲)決一死戰。家康在織田信長死後,被秀吉捷足先登取得天下,豈可輕易放棄此次的良機!如書中所述,家康認為少時情趣乃靠身體嘗試,及其老也,則樂趣來自玩弄權謀術數,這一戰對家康而言的確是操弄權謀術數的極致代表作。反觀三成在俸給與領地上本來就無法與德川匹敵,性格又極其偏執剛愎,自我意識甚高,無法聽取近臣的建言,造成人心疏離,樹敵良多,如同司馬遼太郎所形容-三成充其量不過是個財力匱乏的劇團團長罷了。而家康多年來戒急用忍,除了以利益籠絡諸大名外,更擅於窺伺操弄人心,善用諜報蒐集資訊,各個擊破造成西軍潰散,無怪乎一天內即分出勝負,天下霸權成為囊中物。

 

然而,三成的作為並非毫無價值,雖出師未捷,一心護主的正義之心卻不能被抹殺,所謂「哲人日已遠,典型在夙昔」,義之所趨,拋頭顱,灑熱血,其往也!

 

唐太宗嘗言:「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人為鏡,可以知得失;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。」從歷史的前車之鑑,可以看出人心的詭譎嬗變,簡直比天上雲彩的變化還倏忽莫測,此刻應允,下一刻便可以倒戈,令人咋舌!所謂何者?為利,為權,為一時之氣,為復舊仇,更為了生存。如此一來,再觀看現今生活的一切狡詐與攻訐,或許可以不再怨懟、心寒,只因此舉古今中外皆然。我所欣賞的島左近用一句話道盡一切:人世間和時勢,全都由利害與恐怖驅動。夠利索,不是嗎?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微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